发布时间:2011-09-28 17:43:08
家电辐射排行榜
中国室内环境监测工作委员会顾问、电磁防护专家赵玉峰教授在接受《生命时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一般来说
,每种家电都有产品国标规定的固定工作频率(产品说明书中会标明)。按照家电工作频率的大小,可分为超低
频、中频和微波频段。在相同的工作强度下,家电工作频率越高,对人体的辐射作用越明显。
超低频家电(额定50赫兹)
电动剃须刀、吸尘器、洗衣机、电熨斗、咖啡机、加湿器、电吹风、空调、电饭煲、电磁炉、搅拌器、电热毯
、日光灯、电冰箱等。
安全提示:使用时间越短越好。
一般情况下,这些电器不会对人体造成太大威胁,但其中有一些电器,如果不注意控制使用的频率、每次使用
的时间以及方法,也可能引起一系列健康问题。
电动剃须刀、电吹风这些与人体接触较为紧密,又会经常使用的小家电,每次使用时间越短越好,开启和关闭
电源时尽量离身体远一些,最好将电吹风与头部保持垂直。否则,时间长了,很容易感到头晕脑涨。
吸尘器、加湿器在使用中要远离身体。实验表明,与吸尘器保持70厘米以上、加湿器为1米以上的距离,辐射量最
小。
电热毯贴身用得时间长了,会引起身体疲乏无力、四肢酸痛等症状,孕妇和孩子尤其不适合。在使用时,最
好在预热后将电源断开再入睡;电熨斗最好把温度一次加热到位,用一会再继续加热,千万别一边加热一边烫衣
服。
要说现代生活便利快捷的“福音”,各种家用电器功不可没。但人们在享受高质量生活的同时,又会担心这些电
子产品产生的电磁辐射影响健康。那么,哪些常用家电的辐射最大?如何安全使用呢?对于整天对着电脑的白领
一族来说又有什么简单易行的防辐射方法呢?
推荐:在电脑边放瓶清水
对付电脑辐射,可以在电脑边放瓶清水,因为水是吸收电磁波的最好介质。
警惕:金属眼镜框会明显导致电磁场增强,令使用者对辐射的吸收率增加。如果长时间戴着金属框架的眼镜
打手机,电磁场的辐射有可能会通过金属眼镜框传导到大脑及眼睛四周,造成伤害。
降低辐射小窍门
家用电器切勿扎堆摆放,更不要同时使用;
不用的电器,一定要关上电源,因为通电的电器照样能产生大量电磁辐射;
长时间看电脑、电视后,应及时洗脸洗手,要和家电保持适当的距离,一定的安全距离内也可降低辐射。
多吃富含维生素A、C和蛋白质的食物,如胡萝卜、白菜、豆腐、牛奶、鸡蛋等,特别是海带,能加强抵抗电
磁辐射的能力。
多喝茶水,茶叶中的茶多酚等物质有利于防辐射。
川味观副总经理宋巧玉告诉记者,他们所有的油都是一次性使用的,用完就扔掉,绝不会用第二次。宋经理说,
比如他们的招牌菜水煮鱼,一盆要用上2斤油,“虽然这样听起来有些浪费,但是我们是要确保口碑的。”
之后,白下区食品药品安全监督所对餐厅食用油的进货凭证进行抽查,“9月16日到9月21日,有三次进油记
录,其中9月16日购进豆油560斤,9月19日购进菜籽油100斤,9月21日购进中包装油600斤。”检查人员告诉记者
,一般像这样规模的饭店,三四天用500斤油差不多,进货和用量能对得上,而且他们也能提供每笔进货的凭证,
基本上没有使用地沟油的可能性。
记者了解到,水游城里的餐饮企业,每家都有“隔油池”,在废弃物的处理上实行“油污分流”,废弃油是
由蓝天环保公司统一回收的。王志浩告诉记者,白下区约有100多家饭店的废弃油脂由他们定点回收,但是,一些
小型餐饮企业的废弃油,回收渠道不明。
火锅店
废油由回收站定期回收隔油池上锁防废油被偷
鼓楼区食品药品监督所昨天检查的第一家饭店就是傣妹火锅店。
该店的店堂经理带领检查人员来到厨房。这位经理介绍说,墙上的锅底配方比度表显示,不同味道的锅底所
用的油量也不同,平均每个锅底用一两左右的油。记者发现,他们使用的是中粮集团的“福掌柜”色拉油,一桶
是38斤。该经理介绍,他们每天要卖出200~230盆左右的锅底,用油量是三桶。
吃完火锅后的废渣油倒在哪里?记者看到,在厨房门口有两个废油桶,桶上放着一个漏斗盆,滤掉油渣后的
油都放在专门的隔油池中,南京桂金废油回收站会定期回收。为防止隔油池被人半夜撬开偷油,傣妹火锅店还在
水泥盖上锁了一把铜锁,钥匙只有废油回收的人才有。
检查人员查了食用油进账记录和供货商资质、食用油检查票据和回收油收据,都没发现问题。
鼓楼区食品药品监督所朱灿清告诉记者,如果采购的油与票据上的油一致,又是近期采购的,检测报告又是
合格的,我们就认为是合格的。而如果现场实物跟台账记录不一致,或者采购很少,现场的油很多,就说明油的
渠道不正规。
在消毒室里,记者还看到了形象的卫生宣传画,要求脚套、手套、头罩、口罩一应俱全,卫生消毒步骤也非常严
格。但工作几日记者看到,在这里,大部分情况下工作人员都是直接用手工作,就连装袋、搅拌这种可能接触到
食物的工种也直接用手。
火锅底料生产过程一般会经过以下几个步骤,选料、配料、拌料、包装。选料时,员工们挑出不合格的货物
或杂物,记者看到,女工挑花椒时没有戴手套。搅拌车间里,工人们赤手握搅拌工具。底料熬制成功将要装袋时
,记者也未发现工人手上戴任何卫生防护工具。
到了装袋环节,工人似乎不会直接接触火锅底料,也没人戴手套。但事实上,包装车间的工人们除了包装外
,也有碰到火锅底料漏油的时候,这个时候他们会赤手剪开内袋的口。
9月8日,蔡先生把记者安排到拌料车间工作,一位老员工让记者跟着他去粉碎盐。老员工站在机器上,记者
站在下面,握住袋口的一头,将盐抖到袋口后装进大桶里。这里经常遇到盐撒漏出来的情况,有时候机器里吹出
的风很大,盐也会被吹得整个车间都是。老员工会拿起扫帚将地上的盐扫在一起,用手捧起来放到桶里。
负责人陪记者参观海底捞车间只能从通道观望张总带着记者穿过通道走到一个加工车间,门的旁边有一扇大
玻璃,透过玻璃记者看到上百平方米的车间内,四五名工人戴着白色的帽子,在机器上搬运包装好的底料。张总
告诉记者,“这是生产出海底捞配料的最后一步,工人将生产好的火锅底料按照每箱规定的数量装到箱子里。这
些包装好的火锅底料,将运送到全国各个海底捞的火锅店,也有一些是卖给顾客的。”她表示海底捞在全国有五
十多家直营店,所有的配料都是从这里运出去的。
记者提出进到车间内近距离观看,张总表示参观工厂只能从走廊的通道上透过玻璃参观,不能进入加工车间
内。并称无论对待任何人都是一样的标准,即使是相关领导来工厂参观也是一样,不能进入车间。
随后张总带着记者来到了配料加工车间,记者看到几百平方米的车间上摆放了各种加工调料的机器,靠着窗
户旁边的不锈钢机器上工人正在搅拌着配料,不锈钢架子上摆放着几个装满红油的盆,而地上摆放着白色的桶,
桶里都泛着深红色。记者询问张总,她告诉记者,那些都是加工配料所必须的原料,但当记者询问她都是哪些配
料时,她表示有些是商业秘密不能随便透露。
一行四人穿过生产车间进入另一个车间时,记者看到通道门口上写着类似进入通道必须戴脚套的文字,但一
行四人都没有戴脚套,一路走来也并未有任何人提醒。
评论:不要将承诺当成一场“秀”
火锅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底料,火锅是否好吃关键就是看它的汤底如何,那么海底捞的配料到底是什么,这也
是市民关心的环节,带着疑问记者去参观了配料公司。服务依旧是好,几次联系海底捞都在最短时间内得到了想
要的答案,的确在这一点上,海底捞做到了领先。
但在参观环节上,简单的流程让记者大体了解了海底捞的火锅底料是如何做出的,工人整齐着装,认真工作
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参观一家工厂绝非区区十几分钟就能结束的,一张“健康证”不是阻挡进一步参观
的理由,承诺参观就应该做到切实的公开透明,表面永远是表面,它总是光鲜亮丽,而背后不为人知的才是根本
,人们渴望了解“背后”,只有“背后”明亮了,眼前才会更加“耀眼”。
莫让承诺成为一场“秀”。